時間:2020-01-03來源:水利部網站
本站訊 2019年,江蘇省降雨普遍偏少、上游來水偏枯,出現了罕見的春夏秋冬四季連旱。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省水利廳加強水源調配和用水管控,通過江水北調、江水東引往蘇北地區跨流域調引長江水206億立方米,調水量創新高,相當于向蘇北地區搬運了7個“洪澤湖”,基本保證了全省城鄉居民生活、工農業生產、大運河航運等用水需求,實現了省委、省政府確立的“確保人民群眾生活生產不受影響、確保有旱情不能形成旱災”的抗旱目標。據統計,全年抗旱減免災效益達36.32億元。
2019年,江蘇全省平均降雨量796毫米,位列歷史倒數第8位,比常年偏少21%。尤其在本應是多雨季節的5月1日至7月22日,江蘇省淮河流域平均降雨量僅173毫米,排歷史同期倒數第一(歷史同期最小為1978年的192毫米),達到60年一遇氣象干旱;9月中旬以來,全省平均降雨量91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48%,再次發生氣象干旱。在江蘇省發生嚴重氣象干旱的同期,長江、淮河、沂沭泗上中游來水也嚴重不足。其中5月份以來,淮河干流蚌埠閘來水量僅25.07億立方米,僅為常年同期的13%;沂沭泗地區除8月份臺風“利奇馬”帶來的暴雨洪水外,其余時間段基本無來水;長江大通來水流量自9月份起就低于常年同期,目前僅1.1萬立方米每秒左右,較常年同期偏少30%。受本地降雨少、上游來水少以及農業用水等消耗,在大規模抽引長江水補給的情況下,全省主要河湖庫水位仍然長期偏低,其中洪澤湖自4月下旬起持續低于常年同期,最低水位11.18米,低于死水位0.12米;駱馬湖、微山湖、石梁河水庫在旱限水位(或死水位)以下運行分別長達37天、40天和27天。
面對全年罕見的氣象干旱,江蘇省水利廳認真貫徹執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牢固樹立抗大旱、抗長旱思想,依靠較為完備的跨流域調水工程體系和科學的指揮調度體系,超前部署、全力應對。全省未出現農作物大面積絕收、群眾生活用水困難等災情,僅在7月和11月的部分時段局部高亢地區農作物受旱。當前,全省農田土壤墑情正常,面上無旱情。
江蘇省依托長江,充分發揮江水北調、江水東引和引江濟太三大跨流域調水工程能力,科學調度抗旱水源。2019年,江水北調(含南水北調)各梯級泵站累計向蘇北地區抗旱調水251億立方米(其中抽江水量85.6億立方米),江水東引累計向里下河及沿海墾區調引江水121億立方米,均創歷史新高;引江濟太常熟樞紐累計引江水13.4億立方米(其中入太湖5.46億立方米),沿江其他口門累計引水超過80億立方米。
此外,通過優化水源配置,江蘇省在汛前,嚴控洪澤湖、駱馬湖出流,提前蓄水保水。汛期,全面開啟江水北調、南水北調泵站和江水東引、引江濟太工程抗旱運行;在抗旱緊張期,通過啟用備用機組、啟用里下河水源調整砍尾泵站、在淮河入江水道金湖控制線架設臨時泵站、啟用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等全力配水;8月上中旬,實施引沂濟淮,資源化利用沂沭泗洪水資源8億立方米。汛后,啟用江水北調、南水北調泵站向洪澤湖、駱馬湖補湖,提前為今冬明春儲備水源;適時向太湖地區、通南地區和秦淮河地區補水,抬高河網水位,保障抗旱用水需求。
同時全省細化用水計劃,按月制定下達江水北調月供水調度計劃,多次下發通知強化用水管理,并將省供水調度計劃細化到口門。強化用水監管,加強輸水河道市縣際斷面、引水口門的水量監測,派出工作組開展巡查督查,通報并約談個別超計劃用水地方政府負責人。實施應急調度,抗旱緊張期,對江水北調、洪澤湖、駱馬湖實施抗旱應急水量調度,每5天優化調整一次。加強行業協調。與省交通運輸廳多次專題會商大運河、蘇北灌溉總渠航運問題,在保障骨干航道用水的同時,嚴控船閘用水。
下階段,省水利廳將繼續牢固樹立抗大旱、抗重旱、抗長旱思想,強化責任擔當,科學調水配水,最大限度減輕干旱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