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1-13來源:水利部網站
本站訊 近日,江蘇省河長制工作領導小組印發了《全省河湖長制工作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為全省河湖長制工作由“高強度”發展向“高質量”發展邁進提供了行動指南。
《意見》明確了河湖長制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突出控源截污,高強度推進水污染防治。堅持標本兼治、防治并重、城鄉統籌、水岸聯動,實施全過程監管、全系統治理。到2020年底前,全省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達到70.2%,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總體高于98%,喪失使用功能(劣于V類)水體基本消除,太湖15條主要入湖河流水質達到控制目標。突出節水減排,高標準推進水資源保護。全面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實國家節水行動和江蘇實施方案,有效控制用水總量,切實提升用水效率,大力減少廢污水排放。大力推進生產、生活方式向綠色低碳方向轉變。到2020年底前,全省70%以上的設區市、縣(市)建成節水型示范區。突出整違治亂,高效率推進水空間管控。集中攻堅長江干流岸線清理整治項目,推動洪澤湖長效管護,加快京杭大運河江蘇段綠色現代航運示范區建設,嚴格控制水域岸線開發性項目建設,全面遏制違法侵害河湖行為,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兩違三亂”專項整治任務。突出消劣除黑,高水平推進水環境治理。開展全省河湖“水面漂浮物”殲滅戰,全面推進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全面完成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加強飲用水水源風險防控體系建設,全面推廣農村河道“五位一體”綜合管護模式,多管齊下整治農村水環境。突出休生養息,高要求推進水生態康復。加強河湖生態的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實施清淤疏浚,構建健康水循環體系,系統實施退圩退漁退田還湖工程。到2020年底前,主要湖泊漁業養殖面積壓縮到65萬畝以內,恢復水域面積超過100平方千米;主要河湖生態優良率達到70%,全省70%以上的市、縣(市)建成水生態文明城市,建成省級生態清潔型小流域125個。
《意見》還就進一步完善河湖長制工作機制和制度體系、推動河湖長制工作高效運行,從河長履職、協作聯動、宣傳引導、資金保障、考核督促等5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民生的福祉,清澈、整潔、秀美的河湖是也是群眾強烈的訴求和期盼。江蘇始終把水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作為全省“六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2019年省委書記婁勤儉、省長吳政隆共同發布第1號省總河長令,部署打贏打好碧水保衛戰、河湖保護戰。省級河湖長帶頭巡河察湖,簽發問題交辦單,帶動全省5.7萬名河湖長履職盡責,實現河湖長制“有名、有實、有效”。全省上下形成了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動、各級黨委政府負總責、各級河湖長抓落實、社會公眾齊參與的河湖治理的良好工作格局。
一年多來,江蘇列入水利部臺賬內的2050個“清四亂”問題全部按期完成整改,省內自行排查的37200個河湖違法圈圩和違法建設問題基本實現“兩年任務一年完成”。國家交辦的長江岸線68個拆除取締項目全面完成。全省共清理非法占用河道岸線416千米、拆除違法建筑近250萬平方米、清除非法網箱養殖8700多畝,河湖空間管護得到加強,河湖面貌明顯改善。
三年來,江蘇立足生態河湖三年行動計劃,排好河湖系統治理的任務書、路線圖、時間表,以項目化推進、清單式管理激發活力。率先研究制定《生態河湖評價規范》,對全省重點河湖開展生態狀況評估。9 個國家級和18個省級水生態文明試點,試點數量全國第一。“水中大熊貓”江豚在長江江蘇段成群出現。太湖水域圍網養殖成為歷史,進入“人放天養”的生態增殖新模式。全省首批10 個生態河湖樣板脫穎而出,157 個國家級和省級水利風景區耀目江蘇大地,40個最美運河地標追尋江蘇記憶。
如今,行走在河邊湖畔,能明顯能感受到河湖水質變得越來越好,河湖岸線變得越來越美,河湖生態變得越來越靈動。良好水生態質量使得河湖日益秀美,成為扮靚江蘇大地的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