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7-19來源:水利部網站
本站訊 7月6日~14日,湖南發生持續性強降雨,短短9天降雨160.9毫米,達到了全年降雨量的九分之一,降雨100毫米以上籠罩面積14.1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單點累計雨量、小時雨量分別達到了849.6毫米、84毫米,強降雨引發湘水特大洪水,湘水全線、資水干支流、沅水、洞庭湖共75站次超警,16站次超保證。暴雨洪水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危及水利工程安全,湖南水利人面臨嚴峻的考驗。
防御水旱災害必須耳聰目明。全省各級水利部門聞訊而動,加強值班值守,滾動預報預警,全面履行監測預報預警職能,為水工程調度、危險區群眾轉移、現場搶險方案制定、搶險物資隊伍預置搶占先機、贏得主動,全省水利人在暴雨洪水中踐行使命擔當。
提前預報,爭取主動。精準預報支撐科學決策。水情預報是科學防御洪水的前提,提前量和精準度是檢驗水情預報成敗的主要指標。7月2日,省水文中心根據氣象預報,提前6天預測出湘水全線、資水干支流將發生超警戒水位洪水,部分河段甚至超保證水位。省水利廳立即組織視頻會商,緊急安排部署,調度各類水庫騰庫迎洪,搶修水毀工程,各級水利部門責任人到崗到位,為成功防御本輪暴雨洪水贏得了主動。7月9日7時,邵陽水文局預報資水邵陽城區段22時左右將出現218.3~218.8米的洪峰水位,提前15個小時預報洪峰出現時間,預測水位誤差僅0.03米。邵陽市根據水文預報,及時提升應急響應級別,果斷組織沿河低洼地帶群眾轉移,實現人員零傷亡。湖南水利人主題教育的實效在安全度汛的效果中得到檢驗。
強化監測,搶占先機。雨水工情是防汛指揮、險情搶護最重要的信息,必須第一時間掌握,第一時間研判,第一時間應對。7月9日,省水利廳根據汛情發展,果斷將水旱災害應急響應提升至Ⅲ級,全系統緊急動員,廳值班室立即啟動非常值班,緊盯風云變幻,洞察雨水工情,及時分析研判,為防御水旱災害當好“耳目”“哨兵”。水文部門為及時精準掌握洪水流速、流量等關鍵數據,與洪水賽跑,和風浪搏斗。株洲市淥口區南洲鎮將軍村段決口險情發生后,現場搶險指揮部需要盡快制定搶險方案,省水文應急監測隊臨危受命,駕駛沖鋒舟在波濤洶涌的洪水中搶測潰口處地形數據,搶險現場指揮部根據地形數據迅速組織回填。在防御本輪暴雨洪水過程中,省水文應急監測隊共緊急出動75次,測流711次,測沙131次,為當地搶險救災工作提供了準確的數據支撐。
及時預警,指導轉移。山洪災害具有突發性、水量集中流速大、破壞力大、成災快等特點,預警預報難、有如“生死時速”般危機。各級水利部門充分利用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發布山洪災害預警和洪水預警,提醒和督促做好山洪災害危險區、河流低洼地段人員緊急轉移避險,有效避免了人員傷亡。7月6日以來,各級水利、水文部門累計發送預警短信52.9萬條次、啟動預警廣播3.7萬站次,洪水預警101次,指導近30萬人緊急轉移。7月9日,南岳區壽岳鄉12小時降雨量達128毫米,鄉村兩級干部接到預警信息后,迅速趕赴山洪災害危險區開展巡查,凌晨1時40分發現岳林村三組鐘長林房屋面臨山洪危險,當即對該戶6人進行轉移。轉移后不到3分鐘,房屋右側山體暴發山洪泥石流,并迅速涌入房屋,幸好轉移及時,避免了人員傷亡事件。
監測預警是水利部門水旱災害防御的主要職責,全省水利系統緊緊圍繞職責職能,不斷增強監測預報預警能力,為應對暴雨洪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是加強監測站點建設。在國家支持下2010年開始建設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目前共建成雨水情遙測站點近6000個、圖像監測站1332個、視頻監測站631個、無線預警廣播20914個,基本實現了山洪災害危險區監測預警全覆蓋。在全省部署的“湖南省防汛抗旱云平臺”實現了省市縣三級“一網辦公”。二是加強監測預警設施運行管護。入汛前,水利系統開展了監測預報預警設施拉網式檢查,全面調試和檢修維護設備,確保數據測得到,喇叭叫得響,預警發得出。水利廳對全省監測預警平臺和雨水情遙測站點運行、預警發布實時監控,逐日通報。對異常站點限期整改,目前站點正常率達97%以上,預警平臺無一故障。三是規范預報預警信息發布。省水利廳重新明確了省市縣三級水旱情預測預報預警發布服務清單,對發布時間、發布條件、發布內容進行了規范。
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強化監測預報預警正是對新時代防災減災救災新理念的生動詮釋。湖南水利人把水旱災害防御作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實踐平臺,用水旱災害防御的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