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11-06來源:新華網準格爾旗頻道
晴朗天氣,漫步在準能黑岱溝露天煤礦復墾區,湛藍湛藍的天空浮著片片白云。圍繞在身邊的是成排成行的新疆白楊,泛黃的葉子散發著秋的氣息,成為這座煤礦的別樣色調。
為了保護生態環境,黑岱溝礦區提出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煤田開發并重”的思路。把土地復墾、生態保護、水土保持納入到“三同時”管理中,為保護礦區生態環境,建設綠色礦區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現如今,一個溝青壑綠的黑岱溝礦區呈現在了準格爾人民的眼前。
站在永利煤礦一座不知名的山上,望著山下植被繁茂的土地,一些野兔、野雞不時從草叢穿過。伸手遮住即將落下的夕陽,看著透過指縫的夕陽將大地染成一片金黃色,讓記者產生了身處草原的錯覺,而忘了這里原本是溝壑縱橫的采煤區。走在永利煤礦的復墾區,隨處可見的是關于環境治理的標牌,比如“環境治理常記心”,或許正是因為這樣,才讓曾經一片荒蕪的礦區變為如今的“綠洲”。
“我們采取邊開采邊復墾的原則,2010年開始復墾露天煤礦,在環境治理過程中,我們先后與內蒙古農業大學、中科院西安水保所合作,搞科研試驗,經過反復試驗,證明種植玉米、向日葵、瓜果、蔬菜等作物,播撒紫花苜蓿、沙打旺等草種,栽種沙棘、油松等樹種比較適宜,力求構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目前綠化面積已經達到4500畝左右,加上邊坡綠化有6000畝左右。” 準格爾旗神山永利煤炭有限責任公司永利煤礦總經理助理林香平告訴。
采訪中,記者發現藍色的防塵網儼然已經成為生態環境的安全屏障,在裝載區,灑水車來來回回地跑動著,有效地改善了粉塵彌漫的空氣,凈化了露天礦的工作環境。記者到達伊泰集團納林廟煤礦一號井時,納一礦正在開展“秋季安全環保大檢查”專項工作,充分利用每周1次的聯查,對地面環保設施進行全面檢查,保證環保設施正常運行。納一礦的廢氣主要來源于運行鍋爐,為凈化礦區空氣,鍋爐采用濕式脫硫除塵工藝,選用麻石水膜除塵器,使廢氣達標排放。礦井水采用絮凝沉淀處理,經過礦井排水→調節池→混凝、沉淀、過濾→消毒→清水池→回用的礦井水處理工藝,黑乎乎的礦井水就變為了干凈的生活用水,經處理后的礦井水回用于地面生產系統、井下消防灑水等。生活污水則經過管道統一收集后排入礦區生活污水處理站,采用“A/O-目標日膜生物反應工藝”處理后的污水用于礦區綠化、道路降塵灑水等。
在納一礦的排矸場,記者看到曾經的溝壑已經慢慢地被矸石覆土填埋,該礦還定期對排矸場巡查,督查固廢填埋,杜絕自燃隱患。覆土填埋完成之后,就會進行復墾綠化。望著周圍已經完成的復墾綠化環境,記者仿佛已經看到綠樹成蔭、綠草環繞的美麗大地。 “我們嚴格遵循“百年伊泰,綠色能源” 的環境治理方針,開展環境保護、水土保持、節能減排、生態建設等各項工作。建立以礦長為首的環境保護機構,成立安質健環科,分管環保,建立環境管理體系和能源管理體系,配備專兼職環保管理員,負責環保管理工作。” 伊泰集團納林廟煤礦一號井杜礦長說道。
近年來,準旗堅持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兩手抓,創造性地提出“一礦一企治理一山一溝”的政策,堅持“誰開采、誰治理”的原則,嚴格要求煤炭企業加強采空區治理,標準化建設筒倉、防塵網和進礦道路,集中抓好露天煤礦、火區治理工程的土地復墾綠化,全力抓好露天礦區環境綜合治理。( 姚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