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10-24來源:
新華社記者 吳植 袁志國 羅鑫
數日后,南方漢江上游丹江口水庫的一庫清水將沿上千公里的人工渠自流北上,潤澤干渴的華北大地。大量的水被調走后,漢江中下游的水資源狀況將面臨新變化。
漢江發源于陜西秦嶺,自西北向東南奔騰1500多公里后,在湖北武漢匯入長江。在工業化空前發展的今天,漢江特別是其上游是中國腹地極少數未被污染的大江之一。正因如此,它成為一項南水北調工程的中線水源地。
然而,圍繞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漢江中下游影響的爭議和呼喊一直不斷。漢江中下游是中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和湖北省工業重地,湖北省南水北調管理局有關負責人坦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當地有利有弊。一個直接利好是,丹江口大壩加高提高了漢江中下游的防洪標準。但另一方面,調水后,漢江中下游數百公里沿線水資源環境將出現一系列新變化。
一旦將年均95億立方米的水調走,漢江中下游水環境容量將減少26%,水體自凈能力下降,水污染防治難度增加,“水華”發生概率加大。水量減少和水位降低,還會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濕地面積減小,沿線地下水位下降,農業灌溉和航運保證率降低、成本上漲。
為此,國家投入110億元在漢江中下游建設了興隆水利樞紐、引江濟漢等補償工程。其中,引江濟漢工程是通過全長67公里的人工渠,用長江水補充漢江水。今年8月,該工程在緩解漢江中下游嚴重旱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根據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襄陽市生態環境影響及補償政策研究》報告,作為丹江口水庫下游的第一個地級市,襄陽是首當其沖的經濟和生態“受損區”,引江濟漢等工程由于地處遠離襄陽的漢江下游,難以緩解襄陽將來的缺水困局。
報告說,未來襄陽河段平均水位將下降0.41米,其中10月份達0.78米。如陜西引漢濟渭工程再從漢江上游調水10億至15億立方米,襄陽河段的變化將進一步加大。
盡管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尚未正式通水,但漢江中下游的一些地方已將旱情歸咎于丹江口水庫蓄水,認為這是南水北調不利影響的“預演”。
襄陽市所轄的宜城市水務局副局長周開華說,丹江口水庫去年開始蓄水,通常大壩下泄流量不應低于500立方米/秒,但有時降至360立方米/秒左右,今年宜城河段水位下降70厘米,農業灌溉出現問題,還有兩個水廠因取不到水,被迫停水一天一夜。
記者從水利部丹江口水利樞紐管理局了解到,為確保中線工程干線充水試驗和汛后南水順利北送,今年丹江口大壩在滿足漢江中下游基本用水的同時,嚴控下泄流量,以全力增加水庫蓄水。
為了修復和治理漢江中下游生態,漢江干流“梯級渠化”正在推進。在丹江口水庫以下,漢江中下游正興建一系列梯級樞紐工程。有水利專家說這是為把漢江打造成萊茵河,或參照美國田納西流域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