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3-27來源:南方日報
由于水圳淤塞、圳道崩塌、上浸下旱,村民間的農田用水糾紛時有發生。近年來,梅州蕉嶺在全縣成立97個水利管理協會,終結了“千把鋤頭截水”亂象,促進了當地農業種植和諧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更加注重發揮群眾積極性,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當地黨委、政府在抓農村水利管理的過程中,如何做好“掌舵”、“撐船”的角色,既不缺位又不越位?
蕉嶺縣在試點“民選水管員制度”的基礎上,在全縣各村建立水利管理協會,放開手腳讓農民去管理。此舉打通了農村水利管理的“最后一公里”,讓廣大農民嘗到了甜頭。如今,村民們普遍將投工投勞、繳納費用、設備維修維護當做分內的事,提高了種糧積極性。
●南方日報記者 辛均慶通訊員 涂永平 陳曉光
水圳失修失管
建協會解決“千把鋤頭截水”
“以前是‘千把鋤頭管水’,每到農忙用水高峰期,村民們就為了用水吵得不可開交,有的村民甚至晚上打著手電筒蹲在水渠邊熬夜放水。大家你爭我搶,不時引發糾紛。”在長潭鎮上村徐屋村民小組組長徐富燕看來,“爭先恐后搶水”是很多人的共同記憶。
蕉嶺縣水務局局長湯自優介紹,過去,農民參加農建工作義不容辭。2003年稅費改革后,統一規定的義務工和積累工逐步取消,請農民出工搞農建需要支付工資。農村水利建設資金籌措難度較大,農村灌溉圳道失管比較嚴重。在有的地方,甚至每家每戶的用水也沒人組織協調。
新鋪鎮象嶺村雖然不缺水,但大部分農田屬“水尾田”,60%的農田用水需經過兩個行政村2000多米的圳道才能送到。水利協會成立以前,由于用水不夠規范,圳道缺乏管理,經常出現“大圳滿、小圳淺、毛圳干”的現象。農民因為“爭水”鬧出矛盾很難避免。
如何使農田水利建設“不丟荒”?如何提高農民積極性?如何解決“千把鋤頭上渠截水”問題?
蕉嶺縣組織有關部門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積極探索創新農田水利管理機制。2004年,在總結該縣招福蔬菜合作社采取無償出資為社員維修水利設施,以及三圳鎮順嶺村實行“民選水管員制度”經驗的基礎上,蕉嶺決定在全縣各村建立水利管理協會。
“一把鋤頭管水”
管水員協調全村所有農戶灌溉
“水利管理協會是在群眾的迫切愿望下應運而生的。”在湯自優看來,這個倒逼出來的舉措,正是地方黨委、政府應用正確的工作方法,積極應對矛盾、解決矛盾的生動案例。農田水利建設,村民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大家的事必須發動大家要干,就要有個負責組織協調和統籌調度的機構。
蕉嶺縣長潭鎮上村管水員張金忠干管水的工作已經10年,村里的水利管理協會授權他管理方圓幾百畝稻田的放水權,他也要每天起早貪黑奔走在田間地頭的水渠間。
像張金忠這樣的管水員,如今蕉嶺縣的每個行政村都有。他們受雇于村級水利管理協會,分屬于不同的用水組。村里每家每戶都是協會的會員,會員每年要上交每畝10元的會費,用于清淤、設施維修維護及管水員工資。
村里有了水利管理協會,水利的設施建設、管理、維護和經營,全村的調水、配水、用水、節水都由其統一組織協調。從“千把鋤頭截水”到如今的“一把鋤頭管水”,用水矛盾的“最后一公里”打通了,大家用水公平有序了,矛盾解決了,村民種糧積極性更高了。
“村里一共有3500多人,開始只有一部分村民愿意加入,但村民慢慢發現,協會確實能幫到他們,加入的人也多了起來,現在全部都加入了協會,全村共成立31個用水組。”長潭鎮塹垣村委會主任徐曉雷介紹。
水利管理協會成立后,農村水利建設管理由農民“說了算”,改變了過去完全依賴政府包辦的現象,也激發了群眾參與水利建設的熱情。
村民投資投勞
水圳修繕清淤由村民集體決定
湯自優說,蕉嶺作為小型農田水利重點建設縣,農田水利管理機制的探索和實踐也要走在前面,其中的關鍵就是放開手腳讓農民去管理。
蕉嶺首先明確了農田水利設施的產權歸屬,將鎮、村水利設施的使用權、經營權劃歸水利管理協會,使水利工程管理的責權利相一致,真正把農民自己建設的水利設施交還給農民管理、經營。
據介紹,水利管理協會按照“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推行“一事一議”的籌資籌勞制度,明確每位會員既有享受用水的權利,又有投工投資和繳納水費的義務。村級水利管理協會每年6月和12月分別召開會員大會,組織村民對村里的圳道進行清淤、維護,并由水管員進行統籌安排。
“每年最忙的是4月到8月,村民一個電話打來,有水沒水都要趕到現場看看,調水閘、清淤泥。”對于農田用水,張金忠心中有桿秤,哪片田放多少水、放多長時間,他掌握得很有分寸,村民們心服口服。
為調動各級和廣大群眾的積極性,蕉嶺縣委、縣政府每年撥出1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村級水利管理協會。縣里每年每村撥款3000元用作協會的運作資金。“縣里出一點,村里出一點,農戶自籌一點,鄉賢支持一點,多渠道籌集資金。”湯自優說,有了穩定的資金來源,農村的水利設施管理不再顧此失彼。
近年來,蕉嶺縣自籌投入5000多萬元,改善農田灌溉面積1.5萬畝,新增除澇面積2600多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6800畝,水利設施得到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