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3-10來源:中國水利報
2月13日,水利部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陜西省5個園區躋身其中,一舉實現在這一領域零的突破。
2013年,陜西共完成水保投資17.19億元,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650.4平方公里,占目標任務的102%。治理面積與完成投資均處于歷史最高水平。2014年,陜西省黃土高原水土保持項目案例入選世行案例庫,標志著陜西省項目管理經驗走向世界。
開門修法 創新機制
陜西的面積不足全國的1/50,但水土流失量卻占全國的1/5,是全國平均數的10倍。
陜西是全國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和重點監督區。1956年,國務院批準設立了陜西省水土保持局,是國內開展水保工作的“鼻祖”。
1988年,國家頒布《開發建設晉陜蒙接壤地區水土保持規定》,這是1991年頒布的《水土保持法》的原型,陜西參與起草。國務院于1993年頒布《水土保持法實施條例》,明確規定了水土保持補償制度。陜西出臺相關辦法,收費取名為“水土流失補償費”。
按照陜西最初的計征標準,水土流失補償費是以1.2元/平方米一次性征收。但僅僅按照擾動面積一次性征收補償費用,根本滿足不了治理水土流失的需要。
陜西從2007年開始,就扮演起“試水者”的角色,率先在全國建立能源開發水土保持補償機制,進行相關課題研究,制定計征標準。2008年11月,《陜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開采水土流失補償費征收使用管理辦法》正式實施,在全國率先按照資源開采企業的產量對其征收水土流失補償費,用于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修復。每年可征收補償費近10億元。
陜西的這一做法可謂“一舉多得”。不僅保留了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和水土流失防治費,還增加水土流失補償費。而計征方式更為科學,征收環節也更全面。
2012年全國水土保持工作會議上,水利部部長陳雷肯定了“陜西模式”,要求各地相互學習借鑒,不斷完善創新水土保持政策舉措。
我國2010年新修改頒布的《水土保持法》中,做出了收取“水土保持補償費”的規定。2013年7月,《陜西省水土保持條例》出臺,將“水土流失補償費”改稱為“水土保持補償費”,與新水土保持法保持一致,計征標準不變。
叫板央企 保障權益
2011年8月12日,榆林市從工商銀行陜西省分行,強制劃走某油田賬戶上的1.29億元。
2013年10月9日,榆林中院凍結了該油田分公司的21個賬號,凍結資金逾億元。
事件源于該油田在當地欠繳的7.4億元水土保持補償費、1.1億元滯納金。
3年多以來,圍繞補償費的征收問題,陜西地方政府與該油田分公司展開“拉鋸戰”。
2013年11月7日,該油田和地方政府達成“統籌解決”水土保持補償費的方案和承諾。
行政權力、社會參與、企業責任、能動司法,各種力量博弈,勾勒出征收水土保持補償費的艱難現狀,亦顯示出水土保持部門的“水保警察”角色。
“十一五”期間,陜西共完成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投資60億元,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1萬平方公里。2013年,陜西通過地稅代征水土保持補償費15.92億元,下達項目資金8.19億元。
“沒有這些錢,水保工程的配套資金我們就掏不出來。”榆林市榆陽區水務局的一位領導說,煤油氣資源開采補償費成了解決基層政府資金短缺問題的“救星”。
在水土保持補償費的資金使用上,省級資金做到“當年征當年用,征多少用多少”,基本遵循“補償費從哪里收,就用在哪里”的原則。據悉,利用征收的補償費,陜西省煤油氣資源開采補償費使用項目已累計實施了700多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000多平方公里。
借助這些項目,陜西打造了榆林市榆陽區麻黃梁、橫山縣大古界水土保持生態長廊工程等一批示范工程,培育了一批省級水保示范園。
總體好轉 局部良性循環
“山咯頂頂梯田喲平展展,山咯坡坡樹草喲綠瑩瑩,山咯根根流水喲亮清清……”聽著信天游,看著梯田延展,林茂草盛,誰能想到,這里曾是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區之一!
“志丹縣委、縣政府圍繞民生水利進行了艱難探索,獲得了‘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示范縣’‘黃土高原梯田化縣’等數10項稱號。”志丹縣水務局局長劉長濤說,“2006年以來,志丹縣收繳水土保持補償費近3億元,成為水土流失治理項目的重要來源。”
從1983年“有計劃、有組織、有重點”實施“無定河流域重點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至今,陜西治理水土流失歷經過30多個春秋。從2012年起,陜西省成立各級專職機構,制定出臺了《陜西省水土保持示范園區建設實施方案》《陜西省水土保持示范園區評定辦法》,在全省掀起了水土保持建設高潮。
咸陽市三原縣東溝示范園起步于2011年,目前已成為生態旅游示范區、水保經果林示范區和水保林草生態修復示范區,成為渭北“旱腰帶”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一顆耀眼“明珠”。每年吸納400多名當地農民就近入園務工,增加了群眾收入。
“十多年里,陜西民間資本水保工程投入達18億元以上,相當于全省國家水土保持重點項目投資的十分之一,參建單位和個體3800多家,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76.73萬畝,受益群眾20多萬人,吸納勞動力5.38萬人。”陜西省水利廳黨組成員、省水保局局長張秦嶺說。
“十一五”以來,陜西每年爭取到的國家重點水保項目中央投資,約占全國總投資的四分之一,全省80%以上的縣區有重點水保項目。在具體實施上,陜南大力推進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確保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水質,保障“一江清水送北京”;關中啟動實施渭河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支撐關中核心區域的發展;陜北以淤地壩“亮點工程”為重點,保障黃河安瀾和國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
通過大規模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和監督執法,陜西水土流失加劇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實現了水土流失由“整體惡化、局部好轉”向“總體好轉、局部良性循環”的根本轉變。(作者: 湯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