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12-23來源:
新華網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于文靜)在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遼寧省西北部的彰武縣,今年糧食喜獲豐收。“我們這兒十年九旱,2009年大旱莊稼減產一半,現在情況大不同了。”彰武縣興隆山鄉趙家村村書記董玉德說,去年冬天村里改造水源井、鋪設滴灌帶,關鍵時候莊稼澆得上水,今年玉米每畝增產約600斤,而用水量比漫灌減少一半。
水是農業的命脈。今年我國糧食產量獲得歷史性的“十連增”,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大力推進農田水利建設,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為現代農業穩定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奠定基礎。
記者從水利部了解到,通過加大各級財政投入、落實土地出讓收益計提及統籌等政策性資金、利用金融貸款、吸引民間資本投資等,以公共財政為主的多渠道水利投入穩定增長。初步統計,2013年中央和省級各類農村水利投入超過2000億元,不少省份各級投入過百億元。
“去冬今春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完成的投資、農民投工、機械投放、土石方量均超額完成計劃任務,是近十多年來成效最好的一年。”水利部農村水利司司長王愛國說。
王愛國表示,今年我國加快農田水利重點工程建設,50處大型灌區、153處中型灌區和50處大型灌排泵站完成規劃投資任務,繼續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統籌灌區渠系配套。同時,突出西南山丘區“五小水利”工程建設、河塘清淤整治和一般中型灌區改造。
農業是用水大戶。長期以來,一些地方灌溉方式粗放,缺水與浪費并存。2013年,我國大力發展噴灌、滴灌、管道輸水灌溉等高效節水灌溉方式,把節水灌溉作為轉變發展方式、促進資源永續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措施來抓。
“全年我國將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300萬畝以上。”王愛國說,我國繼續實施東北節水增糧行動;西北缺水地區、華北地下水超采區投入力度加大;長江中下游水稻種植區、東部和西南一些地區特色經濟作物種植區規模化發展高效節水積極性增強;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增效示范和牧區節水灌溉飼草料示范項目建設力度加大。
農村水利設施點多面廣,有效的管理體制直接關系工程效益。今年年底前,我國完成鄉鎮(流域)水利服務機構建設任務,已建基層水利站28945個,在崗人數達128541人,12個省份實行村級水管員制度,支持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成為小農水項目建管主體。
近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并提出發展節水農業、循環農業。這對未來農村水利建設提出了進一步要求。
“當前,農村水利建設滯后,仍然是影響農業穩定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的最大硬傷。”王愛國說,明年我國將加快推進大中型灌區配套和泵站改造,加大以“五小水利”為重點的小型灌排工程建設力度,全面推進東北節水增糧、西北節水增效、華北節水壓采和南方節水減排等分區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進一步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