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07-09來源:中國環保設備展覽網
水利部和國家發改委日前聯合印發《進一步治理淮河實施方案》,明確了淮河行蓄洪區調整和建設、重點平原洼地治理、堤防達標建設和河道治理、上游防洪水庫、淮河行蓄洪區和淮河干流灘區居民遷建、流域管理能力建設等工程建設內容。還明確了各項工程的前期工作安排,并對工程的實施安排提出了意見,明確“十二五”期間是進一步治理淮河的主要時期,“十三五”期間基本完成進一步治理淮河38項主要任務。
據安徽省發改委農經處負責人介紹,淮河干流蚌埠—浮山段行洪區調整和建設工程將通過新建、拆建、加固各類閘站涵建筑物等工程措施,將方邱湖、臨北段和香浮段改建為防洪保護區,將花園湖改建為有閘控制的行洪區。
過去十多年中,淮河流域內的河南、江蘇、安徽等地多發“癌癥村”,個別區域癌死亡率高于離河較遠區四五倍。更早之前,在粗放追求GDP的年代,淮河及其支流被大小工廠污染。村民們的水井越打越深。不過死亡還在增加。
“癌癥村”可能只是極端個例,但在發展的洪流中,遭受污染威脅的鄉村卻不是個例。此前媒體曾經關注過村莊的消失,如果說過去村莊的消失大多由于被迫拆遷的話,那么未來,假如環境得不到關切、污染進一步加劇,那么等待村莊的將是人口的自然流失。一個個村莊因為污染而變得不再宜居,承載不了鄉情鄉愁,稍微有一點能力的人,都會選擇“逃離鄉村”。
一句“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激起了無數人的共鳴。最大的悲劇卻是,環境犧牲了,卻沒有發展起來。得利的只是那些制造污染的人,而更多承受污染代價的村民卻獲利甚少,甚至他們的生活還因為“污染返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