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03-22來源:黑龍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3月22日是第二十一屆“世界水日”和第二十六屆“中國水周”的第一天。今年聯合國確定“世界水日”的宣傳主題是“水合作”;我國紀念“世界水日”和開展“中國水周”活動宣傳主題是“節約保護水資源,大力建設生態文明”。這一宣傳主題,對于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省委十一屆黨代會議精神,全面推動我省“節約保護水資源,大力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
黨中央、國務院立足新世紀國情水情變化,審時度勢,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出發,下決心把“節約保護水資源,大力建設生態文明”擺上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黨的第十八大報告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我省第十一屆黨代會強調要“大力加強生態建設保護,堅持以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工程為抓手,不斷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努力使龍江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景更美”。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不僅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前提,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決條件。長期以來,我省在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節約保護、水生態建設方面持續做了很多積極工作,建設了一批蓄水、引水、提水和水生態治理工程。特別是黨的十七大以來的五年,是我省水利保障能力提升最快、抗災減災成效最大、水生態恢復水平最高、人民群眾受益最多的五年,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五年來,全省水利建設總投資638億元,占建國以來總投資的63%。建設水利工程868項,其中超億元的大項目87項,減少洪災損失29.7億元,減少糧食損失29.5億斤。哈爾濱等6座重點城市防洪能力達到100年一遇標準,建設松花江、嫩江、黑龍江干流堤防115公里,完成界河治理148.2公里。新增水庫7座、庫容6.31億立方米,全省水庫達到1034座,總庫容達到185億立方米,水庫蓄水能力提高到27%,地表水調控能力提高到13%,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率提高到10.7%。農田灌溉面積由2007年的4568萬畝增加到7793萬畝,其中旱田高效節水灌溉面積由2007年的1049萬畝增加到2193萬畝,水田面積由2007年的3519萬畝增加到5600萬畝。推廣水稻節水控制灌溉面積407萬畝,年節水6億立方米。解決747萬農村人口的飲水不安全問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由2007年的45%提高到75%。建成農村水電站6座,全省83座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達到110萬千瓦。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94萬畝,治理總面積達到7537萬畝。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雙鴨山、雞西、七臺河等濱水城市水生態環境建設全面啟動,以水麗城的綜合治理效用業已顯現。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得到逐步落實。更可喜的是大慶市和哈爾濱市地下水位連續5年得到明顯回升。大慶市被水利部推薦為“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示范市”。
我省作為農業大省、水利大省、生態大省,肩負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重任,水利事業發展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社會發展及穩定。我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810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為2168立方米,低于全國2200立方米的平均水平,約為世界人均的1/4,按照國際公認的標準,人均水資源低于3000立方米為輕度缺水。耕地畝均占有水資源量368立方米,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3;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春季少、夏秋季多,平原少、山區多,邊緣多、腹地少,中部多、東西部少,發達地區少、欠發達地區多;水利控制性工程建設相對滯后,已建水庫興利庫容90億立方米,僅占多年平均徑流量的13%。加之長期以來形成的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效益和個別地區水資源過度開發、無序開發,影響了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和水生態文明建設。要解決這些復雜的水資源問題,我們必須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省委第十一屆會議精神,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管水、治水思路,緊緊圍繞服務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水資源配置、節約、保護為重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水資源管理能力和水平,為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撐。
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首先要加快推進管理理念和管理思路的轉變,實現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從事后治理向事前預防轉變、從無序過度開發向有序合理開發轉變、從粗放用水向高效節水轉變。其次要著力抓好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各項任務,重點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以總量控制為核心,抓好水資源配置。抓好我省流域、區域水資源綜合規劃和節約、保護等專項規劃的編制,充分發揮規劃的基礎導向作用和剛性約束作用。加快制定流域、區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覆蓋流域和各市、縣行政區域的取水許可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全面實行總量控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和重大建設項目必須依法進行水資源論證。二是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為目標,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農業用水占全社會用水量70%以上,要繼續抓好大中型灌區的節水改造,大力推廣噴灌、滴灌和管灌等先進實用的節水灌溉技術,發展現代節水農業;工業領域要在優化調整區域產業布局的基礎上,重點抓好高耗水行業節水;城市生活領域要加強供水和公共用水管理,全面推行城市節水。同時也要加快再生水、礦井水、雨水等非常規水資源利用。三是以水功能區管理為載體,進一步加強水資源保護??茖W核定水域納污能力,依法向有關部門提出限制排污的意見,加強省界和重要控制斷面的水質監測以及入河排污總量的監控。強化飲用水水源區保護和監測,完善突發性供水安全應急預案,加快重要飲用水水源地綜合治理,保障人民群眾飲用水安全。四是以河湖管理為重點,加強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制定流域開發和保護的控制性指標,合理確定主要江河、湖泊的生態用水標準,加強水利水電工程生態影響評估論證,保持河流合理流量。編制河湖岸線利用規劃,落實河道分級管理責任,劃定水域岸線控制利用分區。五是以法治建設為保障,規范水資源管理行為。抓緊開展節約用水管理、地下水資源管理、水資源保護和水資源論證管理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建立適合省情、水情較為完備的水資源管理法規體系。加大水行政執法力度,全面提升全省水行政執法效能和水平。認真履行法律法規賦予的執法職責,加大對取水許可、河道采砂、入河排污、涉河建設、水土保持等為重點的水利綜合執法和水資源管理與保護專項執法力度。六是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健全水資源管理體制機制。完善行政區域水資源管理體制,加強水資源的統一規劃、統一配置、統一調度,強化行政區域內涉水行政事務的統一管理。合理調整非農業供水水價和水資源費征收標準,擴大水資源費征收范圍,推行農業綜合水價改革,加快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推進水權轉讓制度建設。
我們相信,到2017年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經濟社會發展用水將基本得到保障,城鄉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清潔的飲用水,節水型社會格局基本形成,水環境和水生態狀況顯著改善,現代水資源管理體系基本建立,生態文明大美龍江建設必將取得輝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