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10-29來源:國際在線
南水北調工程是把中國長江流域和漢江流域豐富的水資源抽調一部分送到中國華北和西北地區,從而改變中國南澇北旱及北方水資源短缺局面,工程全部建成以后,每年的調水量相當于一條黃河的水量,可以有效緩解北方地區水資源緊缺狀況。
南水北調工程于2002開工建設,位于中線工程水源區的河南和湖北兩省,共搬遷移民了34.5萬人,這也是繼三峽工程之后,中國規模最大的一次庫區移民。付先生就是移民大軍中的一員,談到離開生活了50多年的故鄉,搬到一個新的陌生的地方,付先生并不后悔。
付先生說:“水資源互相平衡,咋會不支持呢?支持,支持!不然我們怎么會搬到這里。”
行走在河南省南陽市和湖北省十堰市,不時能在路邊看到寫著“為了一庫清水送北方”的標語,仿佛在訴說著這里人們所做出的貢獻。
除了數量龐大的移民,為了確保水質安全,中國政府在“十一五”期間共投入了60多億元資金,建設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治理了697條小流域;各級政府還采取了關停造紙、化工、制藥等重污染企業1000多家,提高了產業項目的環境準入標準等措施。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說,當前的水質保護工作初見成效。
杜鷹說:“‘十一五’期間,原規劃確定的近期項目已經全部實施,整個庫區和上游地區,新增污水處理能力95.8萬噸/每天,垃圾處理能力新增5000噸/每天,治污能力比‘十一五’期間增長了2.6倍,徹底改變了原來丹江口地區和上游地區,城鄉污水和垃圾直排現象,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杜鷹還指出,盡管“十一五”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作成效顯著,但仍存在不少待解決的問題,部分入庫支流水質與規劃目標仍存在差距。他說:“從近期看,現狀水質與目標水質存在差距,主要是一些入庫河流污染物居高不下;從長遠看,是我們實現水質保護與庫區老百姓脫貧致富發展取得雙贏結果的長效機制還沒有建立,所以已經取得的成績根基不牢靠。”
對此,杜鷹表示,未來將加快《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規劃》的實施,在2014年中線通水前,使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作達到:“兩個確保,一個下降,一個改善”。
杜鷹說:“通水前,也就是兩年后,要確保中線工程取水口陶岔和漢江干流省界斷面水質為Ⅱ類,其他主要入庫支流符合水功能區目標;到2015年末,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在Ⅱ類,直接入庫的主要支流不低于Ⅲ類,污染物COD和氨氮排放總量雙下降,同時水土流失和植被這些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據南水北調辦公室副主任于幼軍介紹,“十二五”期間,中國將投入約120億,支持水源區實施污水和垃圾處理、水環境監測、水土保持等十大類項目,以確保南水北調中線調水水質安全;為解決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問題,未來還將繼續加大中央財政對水源區轉移支付力度,探索建立市場化的生態補償機制,并將力爭在年內啟動北京、天津等受水區對水源區的對口協作,從財政、技術、人力等各方面進行對口援助和互利合作,實現誰保護水質誰受益的目標。此外,水源地的水質保護和污染防治等內容將納入官員政績考核。于幼軍介紹說:“為落實國務院批復件中關于省級人民政府對本省規劃范圍內水環境質量負總責,將規劃任務和目標逐級分解到相關的市縣鄉鎮和企事業單位,并將干部政績考核與水源保護目標和任務掛鉤的要求,層層簽訂責任書。”
據了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2014年竣工后,平均每年可調水95億立方米,將有效解決北京、天津、石家莊、鄭州等沿線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問題,其中北京將受水約12億立方米,將占其年用水量的三分之一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