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01-29來源:新華社
回眸2011,從東海之濱到西部邊陲,從江南水鄉到塞外高原,神州大地治水興水春潮涌。全面戰勝三次大范圍嚴重干旱,洪澇災害死亡人數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低;水利投資大幅增長、民生水利和薄弱環節建設全面提速、管理改革不斷加強,為糧食總產“八連增”和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科學謀劃 政策創新——頂層設計有力有效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由于歷史等原因,長期以來,我國水利建設發展遠遠落后于電力、交通等國家基礎部門發展,農田水利建設滯后制約農業穩定發展,水資源供需矛盾成為可持續發展主要瓶頸。
審時度勢,科學謀劃——
2011年新年伊始,我國吹響加快水利改革發展新跨越的進軍號,中央各部門立足國情、統籌規劃。水利部會同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出臺《水利建設基金籌集和使用管理辦法》《中央分成水資源費使用管理暫行辦法》《關于從土地出讓收益中計提農田水利建設資金有關事項的通知》等配套政策文件。
各地結合省情水情,精心謀劃。31個省區市均出臺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實施意見或決定,27個省區市以黨委、政府名義召開水利工作會議,全力加快水利改革發展。
決策果斷,部署有力。在這些政策中,建立穩定增長的水利投入機制令人矚目——
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力爭今后10年全社會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這意味著,今后10年年均水利投資將達4千億元,總量達4萬億元。
截至2011年12月31日,2011年全國水利投資3452億元,其中中央投資1141億元,首次突破千億元,同比增幅達15.9%;地方投資2311億元,首次突破2千億元。
“對水利部門來說,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怎么把錢高效使用。”水利部總規劃師周學文說。據悉,水利部完善一系列資金監管制度,與審計署共建“水利資金免疫系統”,通過科技手段加強資金監管,與監察部建立聯合監督檢查機制。水利建設還被納入中央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監督檢查。
工程前期工作至關緊要。2011年,水利部向發展改革委報送重點水利工程項目45項,總投資1768.22億元;已批復或核定42項,總投資1729.41億元。通過實施計劃進度精細化管理,確保工程質量。
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被認為是中央一號文件中含金量最高的政策。
從重旱災區到欠發達地區,從東海之濱到茫茫戈壁……這項政策在全國大部分省區市明確落實,一些省份計提比例明顯高于國家規定,如貴州達到12%、山東10%━20%、黑龍江10%━15%。為解決土地出讓收益與水利建設任務不匹配問題,一些省份還明確省級統籌,如云南50%、廣東45%、寧夏40%。
為政之要,其樞在水。中央一號文件為水利改革發展送來春風。面對戰略機遇和重大歷史使命,各級水利部門開拓進取、扎實工作,水利改革發展揚帆起航。
瞄準“短板” 改善民生——基礎建設全面提速
隆冬時節,西域邊陲喀什滴水成冰。廣袤大地上,廣大干部群眾掀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高潮、阿爾塔什水利樞紐工程奠基、齊熱哈塔爾水電站開工建設、葉爾羌河中游渠首完工……這些工程對防洪、灌溉、改善生態及繁榮經濟、民族團結意義重大。
喀什,是全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速的縮影。
一座座“長虹”凌空飛躍,一條條“巨龍”逶迤向前。2011年,是我國多年來重點水利工程開工建設最多的一年,一些一直想建而未建的工程開工了。江河治理、骨干樞紐、重點水源、水土保持、農村水電等水利建設項目全面推進——
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開工,長江中下游河勢控制及重點河段崩岸治理深入開展,黃河標準化堤防建設順利推進,洞庭湖、鄱陽湖近期治理項目建設加快,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加快建設,吉林引嫩入白全線通水,農村水電全年新增裝機300萬千瓦,水土流失綜合治理5萬平方公里……
2011年,水利建設交出亮麗的成績單,不僅夯實國民經濟發展基礎,也讓暖流蕩漾在億萬百姓心間——
冬日隴原大地,得益于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甘肅省天水市凌溫村216戶農家告別了飲用塘水、苦咸水的歷史,用上自來水。
村民凌耀明感慨萬千:“以前用溝里水和水窖水泡茶,味道難聞,經常鬧肚子。現在喝的清潔水,像甘泉一樣甜咧!”
凌溫村的大變化,是水利惠民生的真實寫照。
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著力解決群770億元用于民生水利,占全年中央水利投資的67.5%。解決了6398萬農村居民和農村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山洪災害防治等防洪薄弱環節建設全面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等加快推進,顯著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保障群眾生命安全。
面對成績,水利部部長陳雷坦承,近年來,各種極端天氣災害出現頻率和強度明顯上升,必須進一步完善防汛抗旱減災體系;糧食產量“八連增”之后,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更為緊要;還有2億多農村人口存在飲水安全問題;水土流失依然嚴重……
這是對新形勢、新情況的清醒認識。
看清問題,才能從容應對;直面挑戰,才能迎難而上。陳雷表示,新的一年,水利部將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大力發展民生水利,奮力開創水利改革發展新局面。
落實“三條紅線” 實現可持續發展——水資源管理扎實推進
這一幕令人難忘——
2011年8月13日下午,正在廣州考察的胡錦濤總書記不顧暑熱,來到越秀區了解廣州市河涌綜合整治情況。流經廣州中心城區的東濠涌以前污染十分嚴重,整治后水質明顯改善。總書記走到岸邊,俯下身子,用手舀起水來,仔細察看水質。
這一場景,體現了總書記對保護生態環境的高度重視,更是黨中央對加快科學發展的迫切要求。
人多地少水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水情。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的28%,全國有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正常年份全國年缺水500多億立方米。
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
科學決策,才能化危為機;運籌帷幄,方能決勝千里。
2011年,水利部抓緊落實“三條紅線”。基本完成2015年考核指標在流域層面分解,編制完成《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十二五”規劃》,分解落實各省區市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指標;對高用水行業用水定額進行修訂,啟動全國重要河湖健康評估,深入開展水源地達標建設,確定山東、天津等4個省市作為加快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試點。
各地因地制宜加強部署。山東在用水總量控制基礎上,從省級層面劃定“三條紅線”;遼寧要求在能滿足用水需求前提下,現有城鎮地下水取水工程按規定時限全部關停;內蒙古提出取用水量已達或超過控制目標地區可采取水權轉換等方式解決……
2011,全國水利管理力度不斷加大。完成河北向北京應急調水、引黃濟津濟冀應急調水、珠江枯水期水量統一調度,修訂后的《水土保持法》全面實施,《太湖流域管理條例》頒布出臺,開展了淮河、黃河流域河道采砂專項整治和全國河湖管理執法檢查。
向管理要資源,向管理要效益。各地各部門通過加強水資源管理,努力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理順管理體制 建立長效機制——水利改革向縱深邁進
長期以來,基層水利管理薄弱,工程建后管護“缺位”是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無法充分發揮效益的重要原因。專家指出,未來五年,水利建設大部分是中小型水利工程,建立健全管護模式對確保工程質量和安全至關重要。
在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杏坊村,過去農田灌溉經常出現搶水的現象得到解決。通過建立水管員制度,3名水管員負責灌溉泵站工程管理維護,水費收入由村委和水管員五五分成,村委得到維護費用,水管員得到工資。
村支部書記孫夫竹笑著說:“村里的水利工程找到娘家了。”
杏坊村的實踐是全國各地探索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長效機制的一面鏡子。
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學發展的制度體系。
“2011年,我國水利改革向縱深邁進。”陳雷表示,水資源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模式不斷創新,水管單位體制改革繼續深化,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得到加強,水價改革穩步推進。
在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方面,成立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水務局等28個縣級以上水務局,全國76%的縣級以上行政區實現了水務一體化管理。
在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方面,印發《中央財政補助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公益性工程維修養護經費使用管理暫行辦法》,落實中央年度專項補助資金10億元;探索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的組織形式,如浙江推廣物業化管理、民間組織管理等模式;積極推進水利建設項目進入有形市場交易。
在基層水利服務體系方面,各地新建恢復一批鄉鎮或流域水利站,大力發展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扶持發展1200支縣級抗旱服務隊。
在水價改革方面,明確對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供水用電執行居民生活或農業排灌用電價格;相關部門正在研究起草加強小水電建設管理的文件,加快制定農民定額內用水享受優惠水價、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政策的具體辦法,研究落實農業灌排工程運行管理財政補助具體政策。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回眸2011年,中國吹響水利改革發展新號角;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機遇與挑戰并存,困難和希望同在,大禹的子孫將奮發進取,開創水利改革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