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01-15來源:科技日報
此次調查在科技部國家基礎性工作專項支持下,由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牽頭實施。這也是我國首次設立以掌握我國主要湖泊現狀、完善中國湖泊數據庫為目的的重大項目。
調查以2005年和2006年為基準年,進行湖泊數量、面積和分布現狀的遙感調查,并開展了面積大于10平方公里主要淡水湖泊的水量、水質和生物資源系統調查。
“北方和西北干旱區湖泊水位下降和咸化堿化萎縮現象嚴重、青藏高原湖區湖泊水量與湖面波動劇烈、云貴高原湖泊生物多樣性下降和水質降低明顯、東部平原湖泊調蓄能力下降和水體富營養化問題突出。”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所長楊桂山如此評價我國湖泊總體變化態勢。
湖泊的變化給生物多樣性也帶來了重大影響。最具代表性的是,長江流域多數湖泊土著魚類受外來物種入侵、江湖阻隔和過捕濫撈等因素影響而瀕危。
楊桂山舉例說,滇池在20世紀50年代記載有土著魚類26種,到2000年后分布于湖體的僅有4種,在2007—2010年的兩次調查中僅發現1種。同樣,在云南的瀘沽湖,原來有4種土著魚類,但引進外來魚類后,在2007—2008年兩次調查中僅發現1種。據調查數據對比分析,作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的太湖,魚類資源種類由20世紀60年代的106種下降到目前60—70種,洄游性魚類幾乎絕跡。
水生植物多樣性也顯著下降。以滇池為例,20世紀50年代記載水生植物100余種,最近的兩次調查發現19種,約80%的種類消失。其余湖泊水生植物種類數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減少。
如今,人們主要通過控制陸源污染、湖泊底泥清淤、調水引流和生態修復等措施來治理湖泊環境。但楊桂山特別強調,對湖泊治理需要科學和長遠的認識,需要短期治標和長期治本相結合,在逐步控制流域點源與面源污染問題后,從流域整體角度對湖泊—流域實施一體化綜合管理。(記者陳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