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1-10-12來源:中國水工設備網
陽谷縣自1975年實施灌溉管道輸水到今天,節水工作今已經走過36個春秋。目前,引黃灌區年節水達6000萬立方米。
彌足珍貴的水資源
陽谷雖然地處黃河沖擊平原,但是隨著環境的變化,水資源可利用量還在日益減少,目前人均占有水資源量僅為200立方米,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9%,屬資源性重度缺水,素有“十年九旱”的說法。黃河水成為重要的客水資源。目前年需引水在2億立方米左右。
“水是命根子。”有了水,陽谷人也開始進行節水探討,讓有限的黃河水維持陽谷可持續發展大業。
節水建設多措并舉
自上世紀60年代,陽谷進入干旱期。隨著工農業的發展,取水灌溉日益擴大,水的供需矛盾也越來越突出。面臨水資源的日益緊缺的狀況,節水、節能、省工和省時的灌溉技術也應運而生。
地下管道輸水。1975年,陽谷縣實施了全封機井匯流,地下暗管灌溉節水型式,揭開了陽谷節水灌溉的歷史。1978年,陽谷縣水利局配合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所在水利局沙管廠用擠壓法生產了一批水泥土管。1979年,該縣在閆樓周莊埋設500米,控制面積120畝。之后在石門宋埋設3600米,控制面積1660畝。1992年后,該縣實施地埋塑料管管道輸水灌溉。如今,該縣陶城鋪灌區節水發展管道灌溉已達3萬多畝。1988年建設陶城鋪引黃灌區后,陽谷引用了“小白龍”(塑料軟管)地面輸水灌溉技術。該技術比地上明渠節水30%以上,節地15%以上,供水量大,受地形和地界制約較小,灌溉速度也大幅度提高。據統計,目前該縣有“小白龍”200多萬米,控制面積達80多萬畝。2010年初冬以來,該縣在張秋鎮再次實施管道輸水建設,鋪設管道211.8公里,擴大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33萬畝,改善灌溉面積7.42萬畝,年節水達550萬立方米。
渠道襯砌節水。1977年,陽谷水利局創造發明了水泥土塊襯砌技術,并進行了2.5公里揚水站干渠襯砌工程。這項工程的建設成功,為以后的渠道襯砌積累到了較為成熟的設計和施工經驗。1983年,該縣利用塑料薄膜加混凝土預制板的防滲技術,對1.2公里的韓莊揚水站渠首段和1.2公里的七級干渠進行了防滲處理,有效的降低了滲漏損失。1990年,陶城鋪引黃灌區干渠開始采取鋪設塑料薄膜,上填粘土,在粘土上再鋪設混凝土預制板的防滲措施,控制灌溉面積3000畝。2000年,陶城鋪引黃灌區輸沙渠襯砌工程完成1300米。2001年,陽谷對6個鄉鎮實施“∨”型槽混凝土渠道建設,控制灌溉面積2.8萬畝。2002年—2003年,該縣在4個鄉鎮建設混凝土“∪”型渠道,控制灌溉面積4.2萬畝。如今,該縣發展渠道襯砌200多公里。渠道襯砌,有效地減少了輸水損失,減少了渠道泥沙的淤積,提高了流速,起到了良好的節水效果。
噴灌潤農田。陽谷于1975開始引進噴灌技術。截止目前,該縣擁有噴灌控制面積近2萬畝。1975年到1979年,該縣建設噴灌面積達到1萬畝。1994年,經國家計委和水利部批準立項的陽谷大布鄉大張董等村的高標準節水灌溉示范項目開始建設。該項目涉及10個自然村,新建半固定式噴灌工程4000畝,固定式噴灌工程300畝,移動式噴灌工程200畝。經過噴灌工程管理運行測試,噴灌比漫灌畝次灌溉節水40立方米,節電4.84度,省工0.29個。
該縣加強宣傳,提高常規節水能力。推廣寬畦改窄畦,長畦改短畦,控制田間灌水量,提高灌水的有效利用率,使群眾從傳統的澆地向科學灌溉農作物轉變,嚴控大水漫灌,變“澆地”為“澆莊稼”。
灌區節水方興未艾
陽谷縣是農業大縣,農業的用水量占全縣總用水量的的80%。陽谷的主要客水資源是黃河水,而引黃灌區是陽谷的主要產糧區,可謂節水空間很大。
2009年,陽谷縣在謀劃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思路中,把引黃灌區的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列入現代農業建設新框架,加大投資和管理力度,為陽谷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支持。2010年,陽谷縣被列為“現代農業小麥產業項目縣”。該縣把節約用水作為提升黃河灌區管理水平和農業效益的重要措施來實施,在建設節水工程的同時,還利用行政手段措施實現節水的目的。如調整產業結構,積極推廣先進的抗旱節水技術,鼓勵群眾平整土地,適時耕、耙,選育耐旱高產作物品種等。
如今,陽谷充分利用現代化管理手段,不斷提升節水水平,建立健全取用水各項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實現人水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