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1-10-08來源:東北網
通過“以水定城”,拉開城市骨架、拓展城市發展空間。
哈爾濱制定“以水定城”規劃的出發點,把目標定位放到以松花江為綱上,推動城市發展空間向北跨躍、向南拓展。重點在松花江、呼蘭河、肇蘭新河、肇東界圍合區域,規劃了總面積578平方公里的“北國水城”。利用原有湖、渠、溝、泡,通過人工開挖、疏通河道等措施引水入區,構建“二縱、四橫、十八湖”河湖水網體系。 “南拓”方面,哈爾濱市規劃了面積462平方公里,涉及6個區、縣(市)的哈南工業新城。主要是依托哈爾濱傳統工業優勢,大力發展民用航空、綠色食品、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壯大哈爾濱工業實力。
通過水利工程建設,全面提高全市防洪減災能力。
實現“以水定城”,拉開城市骨架,需首先解決好防洪問題。為此,哈爾濱規劃設計了城市堤防暨濱江景觀大道工程,其中,北岸路堤工程西起松北萬寶堤肇東界、東至大頂子山航電樞紐,全長約100公里,雙向六車道,建成后防洪標準提高到100年一遇,加上三橋擴孔和造船廠搬遷,可使北岸堤防抵御300年一遇大洪水。
通過提升水資源承載能力,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冰雪旅游和避暑旅游是哈爾濱的兩張名片,經過多年培育,冰雪游已成規模,但避暑游發展不夠。所以,哈爾濱在編制松花江開發利用保護規劃時,把發展濕地旅游業作為一個重點,利用松花江濕地資源,著力打造“萬頃松江濕地、百里生態長廊”。主要是通過松花江原生態保護和主城區段綜合開發,建設綜合性風景旅游區,加快發展沿江濕地游和相關配套產業。同時,重點在松花江北岸規劃建設了科技創新城、行政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在呼蘭利民開發區規劃建設了生物醫藥園、松江避暑城,結合哈南工業新城建設,形成了推動哈爾濱市產業空間布局調整的新載體。
通過水生態修復與保護,推進宜居城市建設。
在江北,哈爾濱通過“北國水城”水網體系建設,加快打造城鄉一體化新型生態社區。在江南,重點以群力新區開發為代表,著力打造具有北方特色的寒地水鄉新城區。在老城區,重點放在“三溝一河”生態環境整治上。哈爾濱規劃啟動了為時5年的新一輪綜合治理,計劃投資90億元,通過污水截流、注入清水水源、河道整治、植被恢復、景觀建設等措施,恢復沿岸生態,帶動沿河經濟發展,打造低碳生活示范區。力爭到2015年,全面消除河水黑臭現象,基本恢復河流健康,基本建成集防洪、生態、景觀、休閑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城市景觀生態廊道,最終實現“水清、岸綠、景美、游暢”。
通過城鄉統籌規劃水利工程,同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按照中央1號文件精神要求,結合哈爾濱市大農業發展和糧食穩產高產的實際需要,確定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到“十二五”末期,初步建成旱能澆、澇能排的農田灌排系統,使農田灌溉面積增加到2000萬畝,旱澇保收農田達到1000萬畝,粳稻生產基地擴大到1000萬畝,除澇標準整體提高到3至5年一遇。到2020年,基本建成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